分類彙整: 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培力工作坊~花蓮場

 

2019 臺日地方創生經驗觀察交流會

交流會實錄

時間:2019年 01 月26 日 (周六)9:00~17:00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合辦單位: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社團法人台灣城鄉發展學會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源起:

地方創生,將是國家未來如何邁向均衡發展的關鍵課題。了解地方特質、理解在地行動經驗、探索地方發展的可能性,是推展地方創生行動的重要準備工作;而從不同的案例觀察收獲進行交流對話,更有助於後續構思行動計畫。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為深入探討台灣「農村創生」的經驗和需求,目前正進行「農村創生經驗」研究計畫,結合財團法人農業科學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社團法人台灣城鄉發展學會等單位,除於2018年9月中旬組團前往日本參訪「地方創生」經驗,並陸續於各地舉辦「鄉村發展關鍵議題」座談會、「農村創生經驗」交流會。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目前正進行農委會所委託進行之「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結合人類學、歷史研究、經濟社會學、環境生態調查等跨領域研究者,深入探索並記錄台灣農村的演變樣貌。本次交流會即邀請日本創生經驗參訪團成員、中研院研究團隊、農政中心、城鄉發展學會等單位,以及具有地方經營實務經驗者,共同分享其在台灣與日本的農村行動經驗與觀察收獲,並期以透過彼此的對話交流,深化後續推展台灣農村發展的思維和行動策略。

議程

時間 議程
900930 報到
930945 開幕致詞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謝志誠
立法委員 |蔡培慧
9451030 專題 地方創生國家推動戰略|郭翡玉(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處長)
10301200 日本 主持人:陳玉華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副教授)
日本地方創生經驗觀察報告I|張正衡(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助理教授)
日本地方創生經驗觀察報告II|王忠融(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 助理教授)
與談人:陳志仁(野村總研諮詢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12001300 午餐
13001430 台灣 主持人:黃琦恩 (社團法人台灣城鄉發展學會執行長)
台灣的農村創新行動經驗觀察|鍾怡婷(中研院社會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台灣鄉村發展關鍵議題觀察報告|陳玠廷(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與談人:楊志彬(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秘書長)
14301450 休息茶敘
14:501620 鄉鎮 主持人:黃仁志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主任)
鄉鎮公所與農會的角色和可能性:以花東地區的經驗為例|吳勁毅(社團法人台灣城鄉發展學會理事長)
鄉鎮公所與農會的角色和可能性:以美濃經驗為例|溫仲良(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16:20~17:00 綜合座談:推動地方創生的策略建議

 

返鄉/移居-農村創生經驗研究

【返鄉/移居-農村創生】

探索農村的可能性、思考農村的未來性

源起

「地方創生」的政策浪潮,成為社區營造之後,新一波鼓動地方開展在地行動的關鍵概念。不同於社區營造所強調的「以社區集體行動營造在地生活品質和社群認同」,地方創生著重於創造地方生計機會,進而以此解決地方生活條件不足和城鄉不均發展問題。長期則是以解決國家人口結構失衡和規劃經濟永續成長動能為目標。

然而,既有的政策架構,一方面偏重以日本經驗作為策略參照對象,忽略對臺灣「城鄉不均、偏鄉失落、社會極化」等問題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承襲過去政策資源導向的指導原則和條塊式計畫,缺乏從創生行動經驗規劃政策資源的整合機制。因此,如何從地方的遷居創生經驗、民間的期待願景和動能,反饋於政策推動的修正和調整,讓政策資源與地方行動需求接合,將是後續值得努力的工作。

我們認為,「發展」應該是共生互惠關係的累積。地方發展,必須立基於創造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資源的再一次掠奪式挪用。遷居地方生活,關係著如何探索在地的養份、開展新的共生模式,從中實踐生活的理念進而建立自我認同的生命意義。

基於前述的認知,「農村發展基金會」於2018年著手進行「農村創生經驗研究計畫」,希望透過政策案例研究與地方經驗交流分享會的方式,蒐集與分析政策推動的樣貌、遷居地方進行創生工作者的在地經驗,以及地方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合作與支持體系圖像,找出政策與現實需求之間的斷裂與落差,進而提出政策調整建議。

2018「農村創生經驗研究」成果簡報

2018年10月28日  宜蘭場:前瞻農村的未來 (會議記錄)

  • 返鄉是起心動念的旅程,從「半農半X過生活」到「創造百業齊放百工共生的農村」
  • 以「開放式創新」的心態營運接納體系,擴展農村發展的理解和行動力。
  • 解放對「家庭式農場」的想像,增加接納系統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移居者進場機會。
  • 新世代移居者必須花費更多心力累積地方文化知識、建立在地社會關係,以及面對自身的維生活動。

2018年11月08日  台東場:創造移居生活的經驗與課題 (會議記錄)

  • 人口流動緊繫著國家政策的趨使,但也造成地方歸屬感的問題。
  • 戶籍登記與實際居住情況不符,難以對應實際的設施需求。
  • 鄉鎮公所能否與地方合作,建置合適的協力措施,關係著創生政策的成效。
  • 未來的挑戰:如何形成地域型的經濟循環系統、創造在地共生連結?

2018年11月30日  苗栗場:尋找在地新動能  (會議記錄)

  • 地方性養成關係著對地方的理解,在地經營活動要能與地方農民形成緊密連結,才能帶動共同改變。
  • 地方創生過程必須重新思考地方元素的作用,並藉此維繫地方生活的韌性。
  • 文化與教育是建立年輕世代留鄉發展認同感與機會的兩大主軸,修補因發展建設所造成的失落感。
  • 個體的覺醒、有意識的行動,以及具有技巧的協助和培育策略,是創生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8年12月08日  桃園場:地方創生戰略工作坊 (會議記錄)

  • 基於地方特質而建立的內生型循環經濟活動,是維繫地方社會文化、認同感、發展多元創新活動的根基。
  • 地方社區發展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演化,除了團體外,對於有心的個人予以支持,也應獲得同等重視。
  • 地方學校可以與社區成為高度互補的合作夥伴,建構在地的「學習生態圈」,創造未來留鄉發展的契機。
  • 整合在地產業鏈成員,經營共同品牌,可以凝聚在地行動者並共創加值策略。

2018年12月14日  嘉義場:小鎮創生術-藝術、技術、累積術 (會議記錄)

  • 地方文化工作是互動的累積,探索資源串聯應用的可能性;而公部門須勇於任事,創造更多公私協力合作的關係。
  • 透過社區共同實作參與,一起了解成因和結果,是促成共同行動的基礎。
  • 在地文化創意需要培育和匯聚的平台,以引入與轉化對在地元素的應用潛力。
  • 地方創生的行動主體應回歸人民,累積公共參與的能量、以合作經濟解決在地需求。

新活動:臺日地方創生經驗觀察分享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