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的全部文章

家庭中的食農教育

分享人:番紅花

下載番紅花家庭食育簡報檔

個人簡介

番紅花,台北人,曾獲全國學生 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是家庭料 理研究者,也是重症書蟲,不是在書桌旁,就是在往菜市場的路上。著 有「廚房小情歌」、「教室外的視野」等書,並於博客來 Okapi、國語日 報、農傳媒、蘋果日報等地書寫專欄。

今年開始規劃、執行中小學生「菜市場的文學課」,與水牛書店聯手推動 台灣日常飲食文化到孩子的面前,以多面向的活潑方式,讓孩子感受到 飲食之美、生之樂。

讓孩子從一餐一飯開始,學習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

雖說學校固然得擔負起飲食教育的責任,但「家庭」才是影響孩子一生 飲食習慣的最重要場域,這與父母的學經歷和財力無關,而在於父母是 否下定決心從孩子零歲到十八歲的養育時間裡,落實孩子飲食智識的培 育。

當然,台灣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受動盪時代各民族融合的影響,以 及四季分明、地形複雜所帶來的作物豐饒,這些因素造成各地方飲食文 化的精彩,父母要如何進行自家的食農教育呢?

我想,從孩子不可一日不食的「米飯」著手,是最適切的基礎工程。

為了讓孩子認識這日常最容易被忽略的主食食材,我們可以有系統性的 帶孩子到傳統雜糧行或超市米區,引導孩子親自觀察貨架上有哪些米? 它們在外觀上有哪些差異?孩子經過「學理」上對米的認識,接下來就可 進階到「行動」上的米課程。當孩子有能力煮出一鍋晶瑩、香噴噴的飯, 專屬於他的廚房故事就這麼超展開了。

在廚房裡沒有什麼是難得倒孩子的,只要我們願意給孩子機會和時間。 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除了從才藝課習得才華,除了從 3C 網路獲得娛 樂和快樂,也能在大人的重視和引導下,了解食材的特性和特色,知曉 農村和產地的運作,對四季有感,對飲食有感動,一日三餐,一日三樂。

台中七喜華美社區廚房

分享人:廖佳倫 負責人

下載台中七喜華美社區廚房簡報檔

單位簡介

七喜華美社區廚房於 2016 年 2 月開幕, 是台灣第一個民間經營,以倡議剩食共食 為目的之實驗空間,希望以社會企業的理 念,阻止食物浪費,邀請消費者一同用「吃」 改變社會、減少資源浪費。

 市場醜蔬果變身美味佳餚,七喜廚房以共食終結剩食,,用肚皮拯 救世界

一開始,七喜廚房的設立是希望能夠發展出一套長期支持街友溫飽的系 統,讓甘苦人們能享用美味並兼顧營養,之後經營目標轉以社區為對象、 以推廣共享剩食為主,將市場的醜蔬果及格外品等無法販售但還可以吃 的食材加以利用,經過簡單整理、烹調後就成為餐桌上一道道美味佳餚, 以自由定價的方式與人分享。

這些所謂的「剩食」,許多蔬果賣相一點也不差,只是沒被帶走。七喜華 美社區廚房的工作人員和志工們,每天到市場收集菜販賣不完的蔬果, 整理分類後,交由志工烹煮為各式美味料理。每晚以自由定價的方式, 讓人人都能在這裡用自己負擔得起的價格來吃一頓飯。廚房外面的共享 平台也擺放著與鄰居分享、歡迎自取的醜蔬果;愛做菜的家庭煮婦和煮夫們,拿菜的同時,也一起討論食材怎麼煮並分享自家的料理心法,共 享平台成為社區朋友們聊天的臨時據點。

七喜廚房不同於一般餐廳的經營方式,在利己經營的同時,也希望能涵 納最大利他的新型概念與社會精神,讓食材不浪費、社區共好的想法, 透過每一天的收菜、烹煮與共餐中,慢慢扭轉大眾對於「剩餘」的刻板 印象,讓蔬果與人都找回自己的價值。

豐藝電子-蔬活合作社

分享人:黃玉琨 小姐

下載豐藝電子-蔬活合作社簡報檔

單位簡介

位於台北巿內湖上巿公司-豐藝電子成立已 30 多年,董事長陳澄芳先生 除用心經營本業外,亦志立推廣友善農業。除在宜蘭成立日和基金會外, 也由基金會輔導成立「蔬活合作社」,希望為友善農戶安全健康的優良產 出,尋找有效且持久的出口。

食農關懷從日常生活實踐開始做起

2010 年底,豐藝電子董事長陳澄芳先生為實踐樸門永續設計 (Permaculture)「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的核心精神,將過 去外包委辦的員工餐廳轉型,在將近 300 人的內湖辦公室成立蔬活合作 社,包含餵飽員工三餐的「蔬活餐廳」、採購乾貨、冷凍海鮮的「Kimi 小 舖」和每週兩次小農產地直送生鮮蔬果的「蔬活小市集」。其中「蔬活餐 廳」最重要的主食「米」,更長期與宜蘭內城的友善小農穩定契作,以此 來支持小農們持續採用生態友善耕作模式幫大家照顧土地。

目前,蔬活合作社除了供企業員工參與外,也將平台開放至週邊社區芳 鄰及學校,讓認同理念的社群夥伴能一起透過飲食、消費的選擇來支持 小農、照顧環境與自己,成為互惠共榮的友善社群。

蔬活合作社推廣理念及精神: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

  1. 替消費者進行食材把關,提供安全、健康的飲食,避免受到黑心
  2. 食品的長期危害。
  3. 使用友善食材,用食物喚醒民眾對土地的愛護,並了解農業對生活的重要性。

 支持友善農耕,推廣 CSA(社區支持型農業) 

  1. 透過「蔬活餐廳」,傳達友善農耕的理念,並認識生產者。
  2. 結合一群認同的消費者,相挺一群在地友善小農。

鼓勵吃當令、吃在地

  1. 因循節氣種植,不必額外施用農藥,蔬果自然能長得好。簡單調 味,健康美味。
  2. 不鼓勵食用進口食材(ex:牛肉),減少食物里程,節能減碳救地球。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分享人:黃俊誠 秘書長

下載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簡報檔

單位簡介

2012 年成立的水花園有機農夫 市集,是台北市規模最大的有機 農夫市集,期盼透過各式多元的 料理體驗課程,讓都市消費者重新認識飲食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

從多元體驗推廣食農共好信念,進一步開展綠色餐飲指南計畫

「若農夫市集沒有食農教育,也就和一般傳統市場無異」,因此水花園有 機農夫市集草創初期,除有機農產品的販售之外,協會更透過每週多元 化的農學堂手作料理教學活動加強民眾對有機觀念的理解,並透過參與 實作體驗將有機、當季作物、無添加等觀念進一步地融入消費者的生活 中。同時也讓農民的價值被大家看見,來到市集不再是冷冰冰的買賣關 係,而是閱讀更多生命故事的機會。

除了市集持續深耕外,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認為食農教育的推廣應擴及 更廣層面,因此 2018 年起,也開始開展「綠色餐飲指南」的計畫,連結 市集、餐廳、農村到城市,全面地推廣台灣綠色餐飲的文化,進一步從 餐飲層面來強化健康永續農食與消費者的連結。

此外,市集也進一步藉由倡議行動、綠色餐飲指南網站、綠色餐飲指南 專書、線下活動企劃、公關行銷等途徑,為消費者提供值得信賴的綠色餐飲情報。其多方開展的理念在於,若能協助綠色餐廳發展就能照顧到 更多的有機農夫,穩定地支持有機農夫保護這方土地、生產健康安心的 食材,創造共好的綠色循環。

弭平斷裂的策略思考:食農教育

分享人:陳玠廷 副研究員

下載 陳玠廷簡報檔

日本政府於 2005 年公佈了 「食育基本法」後,在文部省、農林水產省、全國農協與各地公私部門 的推動下,食育與食農教育一時成為日本各地的全民運動;在臺灣,食 農教育也在許多學界、實務界先進的引介下,應著近年來頻仍爆發的食 安議題,在臺灣形成浪潮。面對這股看似風起雲湧的食農教育熱潮,我 們所關心的,不僅是食農教育該怎麼做?或是如何在猶如盲人摸象的情 境下,拼湊出食農教育的全貌。從根本上來說,臺灣為什麼要推動食農 教育?是一味跟風,抑或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目 的為何、欲往何處?

一、食農教育是立基於在地社會脈絡的行動策略

面對農業生產,我們強調「適地適種」;就消費而言,「吃當令、吃在地」 也是耳孰能詳的話語。而我認為討論食農教育,無法去脈絡化,也應建 立在我們所處社會的立地條件下去談。

二、「斷裂」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質

假使食安議題的頻繁出現,是促使臺灣社會重視食農教育的其中一個原 因,那麼我認為當代社會各式關係的斷裂(人與人、人與自然、城市與 鄉村、文化傳承…等),是導致食安事件出現時人心惶惶的重要因素。

三、食農教育是消弭斷裂的策略

在農業領域中,有幾句看似老派卻雋永、值得玩味的句子,像是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吾人日進三餐,誰云與農業無關)、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等,面對斷裂持續擴大的時代,如 何重新理解農業的社會價值、連結人與土地的關係,是食農教育應當著 力的重要環節。

四、食農教育是養成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工具

食農教育的教育目標並不是培養未來的農業後繼者,而是陶冶現代公民 的飲食素養(food literacy),寄盼透過對生產者、消費者乃至廣大社會大 眾的意識喚醒,完成農業結構調整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