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的全部文章

高雄市龍肚國小

分享人:黃鴻松 主任

下載龍肚國小簡報檔

學校簡介

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的龍肚國小,現有九十多年的歷史,龍肚國小從 1996 年的「田園教學」開始,帶領學童走入社區,踏查美濃當地生態風土與 客家、農鄉文化,是台灣最早推動校園食農教育的學校之一。

 

反思與社區脫節的校園教育,讓「農」重返校園核心課程

龍肚國小的食農教育推動,受 1990 年代風起雲湧的美濃反水庫運動啟 發,當時美濃水庫興建計畫引起了當地民眾正反雙方的激辯,而龍肚國 小的教師團隊也在這段抗爭的歷史中,開始反思既有社會體系對農村主 體價值的輕視,強調農鄉、農人是社會運作的維繫關鍵,並試圖摸索學 校教育能夠在偏鄉教育扮演何種角色,才能讓故鄉的客家、農鄉文化傳 承下去。

在食農教育的草創初期,學校老師籌組「生態食農小組」,帶領學童觀察 水田生態、嘗試鴨間稻農法、學習農業工藝,並帶領學童四處拜訪農鄉, 希望能夠給學童多元體驗。並在社區居民、在地農會和 NGO 的協力下, 2004 年起開始利用校園閒置荒地嘗試種稻,2005 年更進一步租下校園 鄰近的荒廢田地,將稻作課程結合在地生態、客家文化、料理課程,讓 學生從認識農耕進而去思考食物各層面的議題。2017 年,龍肚國小的教 師和家長們更協助社區老農與友善環境的消費者,共組穀東會,媒合都市消費者支持生產端農友,期盼能擴大活化校園周邊休耕農地,鼓勵農 民投入友善生產的行列。

龍肚國小除將農事、烹飪、藝術融入課程體驗外,也會因應社會脈動, 將農地農用、農村缺工、糧食危機等農村議題融入教學現場,讓孩童更 瞭解農村的真實面貌。龍肚國小選擇用農業來串連兩、三代人的記憶, 期盼食農教育能夠突破校園圍籬,在農事的勞動與料理的習作中,找回屬於美濃人的自我認同,並將在地的美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台南市官田國小

分享人:林保良 校長

下載官田國小簡報檔

學校簡介

位於台南市官田區的官田國 小,因鄰近烏山頭水庫,擁有豐沛的水源,從日治時期開始農業活動就 十分興盛,所出產的菱角更是聞名全台。近年來,官田國小致力將校園 課程融合食農教育,結合四健會、在地農友力量在校園內開闢幸福農場, 將食農教育作為官田國小的校本課程。

自編繪本,善用在地資源,與在地農業網絡打造可食校園

官田國小從 2009 年開始,透過官田區農會四健會的協助,承接學校附 近的農田,在專業農民帶領下,學童體驗了秧苗、插秧、養菌、施肥及割 稻的稻作過程,從稻作開始延伸,菱角、蔬果、茭白筍等地方常見農產, 也都成為校園實作的一個環節,在「官田樂活」的教學方案中,讓學童 也漸漸從土地學習到自然的美妙與生命的可貴。

 

當然,食農教育不是只有學習農務勞動,而是一連串師生參與的主題學 習,教師耙梳官田發展的歷史脈絡,製作四套校本學習繪本,並在校園 內蓋設傳統土角厝、竹管厝,營造農村氛圍,從中教導孩子理解在地文 史、農業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係。此外,從孩子經由種植、摘取、清 洗和烹煮的體驗,亦可幫助孩子完整了解從種子到餐桌的過程,一方面 可以降低食物里程,一方面也可培養學童對鄉土與物產的情感,更讓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觀念能夠從小扎根。

在食農課程的推動中更可彰顯教師多元的專業,語文課老師帶著孩子從 體驗中尋找靈感,寫成小詩、文章;而在美術課程中,則利用這些生活 經驗製作卡片、童書,深化孩童對食農教育的認同。

 

官田國小透過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讓食農教育成為教育學習的一環; 同時邀請社區耆老、農夫老師協助教學,不但讓社區及家長對於學校的 認同更為深厚,也讓社區與學校的互動更為頻繁。

新竹縣埔和國小

分享人:吳柚 校長

下載埔和國小國小簡報檔

學校簡介

埔和國小位於新竹縣新豐鄉濱海小鎮,學生人數不到 200 人。

儘管學校屬於偏鄉小校,但近年 來埔和國小透過全校師生的努力,在健康促進、營養午餐零廚餘、校園 食農教育的推動上均受到各方肯定。

落實「零廚餘」,積沙成塔提供學童健康均衡的營養午餐

埔和國小學區的孩子多數家庭經濟並不寬裕,吳柚校長在 2013 年返回 母校任職後,就與全校老師不斷思索,國小基礎教育階段如何提供學生 最基礎的「健康力」,因為健康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飲食教育則是 照顧弱勢最直接的方式。

埔和國小從紀錄學童的午餐食用情況開始,積極檢討午餐菜單,控管廚 餘量,透過精算食材成本、節約物力的作法,再加上老師們認真進行班 級飲食教育、廚工阿姨的用心烹調,讓孩子吃得健康也吃得開心,確保 餐餐能夠達到「零廚餘」;從中省下來的費用更可以用於採購有機食材, 補助每週一天有機午餐,以及每週飲用一次有機豆漿的費用。而午餐成 本也控制在新竹縣每餐 37 元的規定收費內。

為讓均衡健康飲食的習慣落實到學童生活中,學校也嘗試和校園鄰近的商家協調,減少販賣零食與含糖飲料的品項,並鼓勵學童自備環保容器, 讓社區成為食育合夥人。除此之外,埔和國小也結合家長、社區網絡, 善用有限的資源在校園開闢了一畝「埔和菜菜園」,以及推動魚菜共生、 食物森林系統,由中、高年級的同學負責照料,並逐步建立教材與融入 課程,持續而穩健地推動食農教育。

教育是扎根工作,需要目標明確、穩定前行,埔和國小從飲食教育開始 著手,讓孩子體會營養教育、環境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並從中學 習尊重與感謝他人的付出。吳柚校長及全校的師長們,希望讓「健康力」 變成孩子的競爭力,為未來更寬廣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厚實的基礎。

灶腳工作室

分享人:張宇忻

下載灶腳工作室簡報檔

單位簡介

灶腳工作室成立源於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六名學生的畢業製作,因深感大學自煮空 間的不友善,從一次性活動的料理工作坊,到自設廚房,灶腳工作室嘗 試在校園開創ㄧ個社區型的料理分享空間。

 

校園小革命,廢棄宿舍變灶腳,同儕共煮好吃好玩又健康

台灣多數的大學宿舍不但沒有廚房空間,還訂有宿舍禁止使用明火和功 率過高的電器產品的規定,但灶腳工作室認為想要解決食安危機,就得 從學會自煮自食開始做起。一開始,灶腳工作室在校園發起讀書會、產 地拜訪等活動,並舉辦校園季節共食,從事前的食材採買、備料到後續 的整理完全不假他人之手,期待自己所啟動的飲食關注行動,能讓更多 人關注到土地環境與食物生產議題。

在一連串的體驗中,學生們發現空間設備的不友善成為大學生爭取飲食 自主的最大障礙,因此團隊著手設計、動手改造廢棄的教師宿舍,自己 釘木模、灌水泥做流理臺,動手蓋起真正的灶腳。

「灶腳」不只是廚房空間,更象徵著人們之於飲食、料理的能動性。透 過一餐簡單飯食的分工合作,讓不同族群、地域的飲食文化有機會交流,分享彼此的食物經驗,讓飲食成為建立情誼的催化劑;更希望料理、廚 房作為大學校園和社區、產地接壤的另一個可能。

儘管目前灶腳工作室因為核心小組成員畢業,以及校方在二○一六年年 底收回灶腳工作室的空間使用權,而暫告一段落。但在青年對於食物的 陌生、校園煮食空間仍未改善的今日而言,灶腳的革命經驗仍值得參考, 工作室成員也都期待著有一天,灶腳的精神能夠在適合的地方重新出發。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分享人:楊文仁 經理

下載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簡報檔

單位簡介

2007 年 9 月,興大有機農夫市 集在董時叡、黃振文教授的發起,和初始 12 個有機農場與志工的努力 下,至今已經走過 10 個年頭,規模已擴及近 50 戶農友夥伴,是中部地 區規模最大的農夫市集。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攜手校園,成為城市食農教育樞紐

國立中興大學以農立校,擁有優秀的農業人才及技術資源,長期以來在 有機農業的研究和推廣上不遺餘力,並以有機校園著稱。興大有機農夫 市集的成立即是希望運用中興大學與有機生產者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 消費者對中興大學的信任,來擔任起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的橋樑。希望 透過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社區方式,幫助小農,並透過中興大學的驗 證監督,建立消費者信心。

當然,市集除了農產品的交易外,也希望透過市集平台進一步推廣健康 議題及有機農法,因此也會不定期會舉辦講座、手作坊和場地拜訪等活 動,讓民眾理解食物、農業與環境的重要性。

2014 年開始,為更深化地方食物網絡的連結,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結合生 產者的專業農事資源和經驗,除與台中市信義國小攜手推動為期2年的校園食農課程外,也向上延伸到市立大里高中協助社團食農教育課程; 2018 年轉為向下札根,與幼兒園合作,期盼幼童從小就對食物、食安與 環境有初步的認識,讓食農教育能在鄰近社區扎根。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從一開始的有機農產販售平台,慢慢開拓多元的食農 體驗,吸引更多民眾關心食物與農業的發展,近年更與校園合作長期的 食農課程,期盼透過市集體驗性、校園長期性雙管齊下的食農耕耘,為 在地食物網絡打下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