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社區受氣候影響之調適經驗交流會

⭐會議記錄請參閱:20201028 社區調適交流會 會議紀錄

【沿海社區受氣候影響之調適經驗交流會】

■ 時間:10月28日(三) 下午13:00-17:00
■ 地點:嘉義市文創園區 O棟 一樓展覽室(嘉義市西區中山路616號)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 補助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高溫、暴雨、淹水、乾旱…氣候與環境的變化,牽動著沿海聚落的產業與生活。
社區如何透過調整產業模式、建立防災機制等自主調適行動,強化自身韌性,為社區發展找到新方向?本次交流會邀請災防中心研究員、以及四個台灣西部沿海的社區,談談如何以在地智慧化危機為轉機。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劉怡君副研究員
?桃園市觀音區樹林里 吳進昌里長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社區發展協會 林珮甄專案經理
?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的吳淑芳總幹事
?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 陳錦超醫師/前理事長

2020 慶尚南道社會創新國際論壇 摘記

2020 慶尚南道社會創新國際論壇
http://www.gyeongnam.go.kr/gnsiforum/index.gyeong?contentsSid=3981

2019年10月,經由一位在台灣從事韓語翻譯的朋友引薦,農村發展基金會接到韓國慶尚南道政府的邀請,參加2020年1月9-10日在南韓昌原市昌原會展中心(Changwon Exhibition Convention Center, CECO)舉辦的「2020 慶尚南道社會創新國際論壇」(2020 Gyeongnam Social Innovation Global Forum),在「青年創新」場次分享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和青年世代的返鄉創生案例。

本次國際論壇是由位於韓國南側的慶尚南道(省級)政府所主辦。慶尚南道地區近年正面臨傳統重工業轉型與人口減少危機,有積極推動都市再生與區域再發展的需求,因而希望透過國際的都市再發展與社會創新經驗,提供慶尚南道政府在推動社會創新方面有更多的啟發與討論。

此次國際論壇安排為兩天議程,第一天下午由瑞典馬默爾、美國波特蘭,以及西班牙畢爾包三個城市的市長分享其經驗、觀點與建議,並由慶尚南道省長介紹地方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條件,以及目前的政策規劃主軸。第二天分為青年發展、產業遺產活化、大學角色、社會創業等四個場次,分別邀請國際和韓國在地的學研法人單位,分享其經驗與觀點。

由於此次是慶尚南道地一次籌辦社會創新議題的國際論壇,因此在相關議程與行政安排接待上都非常細緻且高規格,各天的午餐與晚宴分別由慶尚南道與論壇會場所在的昌原市政府提供接待,各政府也都派出一級主管作陪。

1月8

抵達釜山的第一天晚上,由昌原大學(Ch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社會系的諸位教授作東,宴請幾位較早抵達的分享者一同交流,包括香港東華學院的Albert Teo教授、擁有美國波特蘭都市營造經驗的日本專家Mitsuhiro Yamazaki,來自瑞典Malmo曾擔任20餘年的記者和前市政顧問、目前開設社會創新顧問公司的Bjarne Stenquist。

與會的昌原大學6位教授,包括社會學、國際關係、勞動法等領域,大家都關心社會與勞動條件的課題,目前則是共同參與昌原大學的社會創新專案計畫,希望將此一議題與社會勞動條件和家戶收入的問題加以連結,因此也共同參與舉辦此次的社會創新國際論壇籌備活動。晚宴交流中,大家提及釜山所面臨的轉型問題,包括重要造船產業沒落、船廠關閉後的失業、人口流失、大型投資不足等。但引發更多討論的,仍是對於整體國家治理的焦慮,包括領導者的能力與態度、國家黨派政治的鬥爭與腐敗問題。

瑞典的Mr. Bjarne特別提及,當前各國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且艱難,有許多重大的挑戰都在同時發生,包括氣候變遷、金融風暴、人口結構、環境衰退、產業不足、政治治理能力下降等,而新興的數位經濟、資料經濟等趨勢,雖然是重要的科技工具,但卻未必能馬上變成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各國內的社會氣氛,包括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遺留至今的政治遺緒和意識形態等,都仍與現在的社會運作交錯運作,也讓治理決策更為不易。如何面對包容式的民主和獨立自主之間的抉擇,同時在許多國家中發生。歐洲大陸在跨國移工、難民收容,以及英國脫歐中的挑戰,都為這個世紀拋出許多難題。此外,氣候變遷與環境問題將會越來越嚴峻,但各國在這個議題上仍謹守自己的政策議程,缺乏可以產生實質效果的跨國合作策略,也讓未來的環境生態問題更加備受挑戰。

Mr. Mitsuhiro從早年在美國留學,到後來參與波特蘭和一些美國城市規劃工作,2017年搬回日本東京自己開設公司從事經濟發展顧問工作。他認為當前各國所面臨的挑戰其實跟過去的發展經驗,既有雷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脈絡。特別是發展的週期總是好壞相隨,前一世代的人正好處於從谷底而往上攀升,生活越來越好的階段,但當前世代的人則是出生於高峰持平階段卻開始要走下坡的狀況,因此世代之間的經驗不能一概而論。但當代的優勢在於前階段所遺留下來的各種新工具和制度,已經讓這個世代的人有較高的發展起步位置,包括對於各種知識的取得能力、物質條件的改善等。只是這些條件卻也同時面臨長期的世代資源分配不均,跨世代間對於資源掌握與使用的權力相當不同,所以更需要透過公共政策來促成改變並支持年輕世代的創新行動。

香港的Albert Teo教授,在移居香港前曾於新加坡大學工作31年,後來應天主感召而在兩年前移居香港從事教育工作,因為反送中運動的崛起而瞭解天主所賦予的使命,因此也在大學中從事支持抗議運動的工作。儘管香港的社會民眾已經有越來越多支持反抗運動的趨勢(拜大家都飽受催淚瓦斯之苦所賜),但從香港的政治制度來看,要重返民主治理的希望不大,因為民選的議員權限僅能涉及香港在地的社區公共事務,對於整體的特區治理沒有太多參與權。而特首仍是由北京當局透過制度過程指派任命,很難脫離北京施政的指揮和意志。

1月9日

儘管議程是從下午才開始,但中午就已經有由省長的午宴和開幕午茶活動。前者是由省長招待與會分享者,說明舉辦此次國際論壇的緣由,以及慶尚南道的再發展構想,後者則是與會者互動交流時間,相互簡要交流彼此參與此次論壇的原因和分享主題。

議程的第一場次是由受邀而來的三位市長和慶尚南道市長個別介紹各城市的發展經驗。


(慶尚南道省長金慶洙進行論壇開幕致詞)


(與會的各城市市長與慶尚南道省長共同進行討論交流)

來自瑞典Malmö的前市長Ilmar Reepalu,從Malmö以位於瑞典南側海岸的小鎮,逐漸發展成為有造船引領的重工業之城,再隨著製造業成本的提升,企業因為成本增加而關廠,因而引發城鎮轉型的需求與壓力。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夠長期引領和真正落實地方轉型的發展策略,首長能否有足夠的任期時間是重要因素之一。而重新塑造Malmö發展契機的關鍵思維,在於如何使Malmö具備「北歐優良群聚之地」的認知。除此之外,隨著世界各國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重視,也應該被放入再發展的議程之中,如何尋找永續的創新發展策略,因此成為Malmö的再發展主軸。其三是透過與丹麥哥本哈根都會區的連結,特別是在跨海大橋完成之後,使Malmö具有更大的發展腹地與區域資本,進而影響都市規劃的空間配置和產業結構。其中,接合歐盟的智慧城市發展計畫,在Malmö地區推動智慧節能建築、資源循環利用、蒐集有機廚餘進行發熱,以及創造以公共運輸為主的友善城市等,都是Malmö努力的發展計畫。而發展除了需要創新政策計畫外,也需要人力。Malmö努力爭取在市中心建設新的大學,不只可以帶來年輕的人潮、改變城市的意象與活動文化,也是尋求Malmö可以長期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工作。


(Portland的前市長Samuel Adams分享經驗)

來自美國西岸Portland的前市長Samuel Adams強調,城市的創新發展有很多可能性與推動模式,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可以聘用到很棒的人才來進行策略規劃與落實政策。Samuel Adams認為波特蘭的創新再發展經驗中,有四項可以作為其他城市參照的課題:邀請城市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創意和監督市政成效、鼓動社區共同參與並從中養成積極從事創新活動的決心、設定良好的基準線和目標、同時採用目標與區域導向的兩種方法。波特蘭所隸屬的Oregon,早期是以木業、漁業、農業為主,後來隨著各一級產業的衰退,而逐漸轉型走向製造業、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並因位於矽谷外圍的產業群聚而吸引周邊的配套製造業和服務產業聚集,獲得矽森林(Silicone Forest)之稱。然而,這種以大型企業為主的發展模式,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也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伴隨許多大型產業的關廠也出現相剛高的失業率,因此需要市政府盡速採取對策行動。

波特蘭因而提出新的「波特蘭計畫」(Portland Plan)、「氣候因應行動計畫」(Climate Act Plan),和重新擬定已經有16年沒更新的「經濟發展計畫」(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其中,在「波特蘭計畫」(Portland Plan)中,採行的是橫向串聯與層級整合並行的模式,橫向串聯是依造策略主題的推動需求,將涉及的各種利害關係人整合起來,共同討論和落實行動方案。層級整合則是將與波特蘭市政推動有關的26個不同政府機構加以納入行動平台,建立明確的協商和執行機制。除此之外,也要求市府同仁將波特蘭市政發展的目標與策略成效,轉化為民眾易懂的圖表,方便民眾檢視施政的成效並共同參與。「氣候因應行動計畫」以提供綠能永續的基礎建設、鼓勵民眾採用大眾運輸,以及開發在地的創新綠色經濟為主。但更重要的是搭配鄰里尺度的都市再發展與土地空間使用計畫,鼓勵與支持鄰里事業、支持小型與創新的經濟活動為永續發展的基礎。在此原則下,主要的目標產業包括:金屬與機械產業、戶外活動服飾、綠色城市、科技與媒體產業的軟體服務等。


(Bilbao副市長Gotzone Sagardui分享經驗)

來自西班牙北側著名自治區Basque的Bilbao副市長Gotzone Sagardui,強調都市發展必須有扎實的民眾參與和認同。由於Basque地區是西班牙非常知名的民族自決與自治區,城市內部的社群凝聚和認同相當高,因此在城市創新發展策略上也特別強調鼓動民眾的行動力與認同。畢爾包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雖然來自古根漢博物館在此設立,但更重要的其實是長期以來地方民眾的共同努力,以及市政府對於各項基礎設施的改善與投資。如果單純只看到古根漢博物館在此設立,卻沒有注意到畢爾包市政府對於周邊河流和市政環境的整頓,顯然是忽略更重要的工作。而民眾的參與是促成市府工作以及帶動社會整體氣氛改變、鼓動社會積極從事創新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任何一個想要推動社會創新的城市,都應該注重民眾參與的重要性。

地主國韓國慶尚南道(Gyeongsangnam-do)的省長金慶洙(Kim Kyung Soo)介紹慶尚南道的基本條件和發展轉型政策現況。慶尚南道面積10,540平方公里,約占南韓的10.5%,人口344萬人,為南韓第四大省,轄內包含18個城市,並以礦產和製造業為主,服務業居次,公共行政與財務,以及其他零售和不動產活動排第三。慶尚南道從1970年代在自由貿易出口區的國營產業中,歷經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衝擊,並在1990年代的重新進入高成長期。但整體的產業經濟在2010年之後面臨急遽的成長停滯與衰退,特別是機械製造業競爭力減弱,造船產業式微,也使慶尚南道面臨失業和經濟衰退等問題,與此同時則是自我雇用的經濟活動增多。

為此,慶尚南道的區域創新政策中,提出三大因應主軸:復甦製造業的經濟創新、以青年人才和都市再生為基礎的社會創新,以及鼓勵多核心的整合發展策略,並以市民領導、政府支持的方式來推動慶尚南道的區域創新發展策略(韓國區域均衡發展計畫2.0)。在製造業方面,結合資通訊科技發展智慧創新製造、智慧工廠、智慧產業園區等;在社會創新方面,從自治與合作邁向社會價值的創造與市民自治能量的提升,並支持年輕世代的政策參與決策和夥伴關係,提供年輕世代更友善的創新創業支持體系,以及試行鼓勵年輕世代返回農村農業的活動;在區域創新方面,搭建平台來培育人才、創造區域合作,包含地方政府、大專院校、企業,以及研究法人機構等共同合作,從事航空、造船、智慧機械、生技醫藥等產業發展。而在空間發展上,則是透過都市再生計畫,將舊有的港邊船務區域轉變為產學合作園區,推動Tongyeong再生園區計畫。藉由上述各項計畫的推動,將慶尚南道打造為南韓南部的巨型城市平台(Megacity Platform)。

1月10日

第二天的議程分為上午、下午各兩個場次,上午為青年創新與產業空間活化;下午則為大學角色和社會創投。

農村發展基金會此次受邀參與的是「青年創新」的場次,分享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推動脈絡和農村青年世代的返鄉經驗。青年創新的場次同時還有曾任職波特蘭市政顧問的日本專家Mitsuhiro Yamazaki,以及韓國創意經濟創新中心的執行長Han Jong Ho。


(日本專家Mitsuhiro Yamazaki分享經驗)

Mitsuhiro分享其協助波特蘭市的再造策略規劃,認為波特蘭的發展也是許多城市發展的縮影,從原本大面積的自然環境中建立起人造都市,但也因此產生環境永續發展的危機,而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如何與環境共存、讓居民可以共同想像與實現永續發展。為此,波特蘭以友善環境和宜居城市為主軸,翻轉過去以重工業為主的汙染問題,透過市中心土地住商混合使用和友善環境的大眾運輸,引導社區共同參與都市設計規劃,創造出更多友善生活行為的小街廓活動空間,讓活動帶動地區的商業活絡,以及支持小型的年輕創新活動在此聚集發生。另一方面則是與大學合作,培育在地的人才來共同參與生活品質改善的創新活動,為長久的都市更新發展培育土壤與根系,讓社區民眾願意提出更多的好構想,同時也有可以實踐的機會。

農村發展基金會所分享的內容,則是從台灣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人口問題,地方創生政策內容為基礎,銜接三個青年返鄉案例經驗(賴青松穀東俱樂部和慢島生活公司、何培鈞竹山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掀海風的掀冊店和海風祭),以台灣青年返鄉的浪潮與特色,進一步歸納地方創生的政策支持需求架構(簡報內容請按此連結)。


(江原創意經濟創新中心執行長Han Jong Ho分享經驗)

韓國江原(Cangwon)創意經濟創新中心執行長Han Jong Ho以地方創意和美學創造為主題,分享在人口流失的農村地區,地方的年輕世代如何透過創意行銷、廣告設計、美學開發等活動,一方面成為年輕世代的返鄉活動內容,一方面也重建地方的發展意象,進而為地方創造不同的空間認知,吸引更多人前來。這些過程顯示,地方的人力資本培養、結合地方學院的人才培力和社區座談活動,以及透過人才再造地方認知與認同,是地方能否獲得再發展動能的根基。股動地方參與和建立人才培力系統,支持地方創意人才的在地融合與協助,應該被視為地方創新發展的政策重點。

下午的場次為大學的角色以及社會創新。由於大學角色的場次分享者為日本和韓國籍,不提供英語翻譯,因此只能參加社會創新的場次。社會創新的場次分別由目前於香港東華學院任教的Albert Teo教授、韓國Ashoka執行長Lee Hye Young,和南韓企業與社會創新中心專案經理Choi Eun Jeong分享南韓的推動經驗。Albert Teo教授認為社會創新帶動社會改變,是由「邏輯模式」(Logic Model)和「變遷理論」(Theory of Change)的結合所促成,前者引導的是如何從界定社區命題推演到採取行動的需求,並以「社區需求的排序」(而非僅是單純的社區需求)來界定外來組織者或資源團體的介入議題。後者則是強調變遷如何立基於社區特質,特別是以社區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避免讓社區只是關注自己的不足,或是僅以向外爭取資源為行動目標,而是改以看見社區的特殊條件與資產,以創新方式來重新評估既有資產和可能行動,並讓社區發展可以更加基於在地的行動能量,在社區發展的同時也建立地方自己的行動能力。


(香港東華學院任教的Albert Teo教授分享經驗)

韓國Ashoka執行長Lee Hye Young分享Ashoka在韓國的運作現況。Ashoka是一個跨國型的組織,主要目標是連結與支持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個人行動者,希望藉此深化社會體系的創業競爭精神,從而使創新活動成為改善社區與社會的基礎。Lee Hye Young提到社會改變需要系統性的支持,也提到哈佛大學和全球知名人士對於社會創新的重視,分別於各國鼓勵和支持社區改變行動,例如西班牙的生活實驗室、巴西聖保羅的綠色交通、美國的遊民扶貧,以及英國的社區可食地景等。這些社會創新活動,不約而同都強調:同理心、有能力的改變者、系統制度建立而不是一時的服務、以及採取跨團體的團隊行動等。

南韓企業與社會創新中心專案經理Choi Eun Jeong以他們在韓國群山市(Gunsan)的行動經驗為例,認為社會創新不能不考慮如何與商業活動的邏輯產生接合,特別是從商業生態系的概念中,持續擴張利害關係人,引入不同的行動者、技能和網絡,才能真正讓社會創新的影響力和實踐成效擴大。南韓的企業與社會創新活動從1970年代以來歷經三個階段的轉變,在1970年代強調對於社會弱勢的照護和服務,2010年後則強調社會創新與商業活動的結合,2016年之後更加著重社區與社會動能的培力和網絡連結。以群山市為例,其在當地所推動的時間銀行,結合社區貨幣和社區培力的概念,透過另一種經濟循環體系的運作,可以一方面減少外在貨幣體系所帶來的動盪,另一方面又透過內部的動能循環支持更多的在地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與居民一起的社區討論和工作坊,成為培力居民共同參與行動、提升在地能力的重要機制,並搭配節慶活動過程中來展現和凝聚在地認同,同時也成為許多創新實驗性活動的行銷展示機會,進而成為群山市發展「可再生城市」計畫(物質、能力、經濟、全球夥伴的串連運作)的根基。

科技導入農村創生交流會

地方創生第二支箭是科技導入。科技是促成發展、扭轉發展條件的關鍵動力。但如何讓科技結合農村的發展需求,需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經驗,從中學習與調整。

科技要怎麼導入?科技導入可以做什麼事?科技導入有什麼值得參考的經驗案例?科技應用又該如何協助農村創生?

本次交流會邀請農業和農村科技應用的實務推動者,共同分享其經驗與見解,期能為農村科技應用帶來更多創新應用構想與行動。


 

議程
13:00~13:30 報 到
13:30~13:40 致 詞

13:40~15:30 科技應用提升在地經濟

  • 以數據分析提升農業效益/悠由數據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君孝
    農業大數據如何進行、應用的過程如何安排、農民如何以此提升效益?
  • 讓區塊鏈創造地方經濟循環/戀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劉湘國
    區塊鏈的特性可以如何協助地方發展?高雄與嘉義的推動經驗?對於地方導入區塊鏈之建議?
  • 為地方發電-推動台灣智慧綠能/台灣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總監 林冠年
    智慧綠能的特質?地方社區建置再生綠能的可能性與重要性?地方推動再生綠能的關鍵課題與推動經驗?

15:30~15:40 茶敘休息

15:40~17:10 科技應用改善農村生活

  • 翱翔天空的偏鄉物流/航見科技 執行長 張東琳
    應用無人機進行偏鄉物流運送有何值得注重的優勢?無人機在阿里山和大溪進行物流的測試經驗?
  • 以物聯網串起偏鄉的醫療合作網絡/健康聯網資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徐克宇
    偏鄉建置健康醫護的需求?如何結合物聯網設備與醫護體系,打造偏鄉的醫療照護合作網絡?

17:10~17:30 總結交流

一、數據分析提升農業效益   悠由數據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君孝

  • 農業是看天吃飯的產業,必須要配合天氣和環境變化進行機動調度。時機的掌握是產業效益的關鍵,如何掌握介入處理的時機,越早知道越能及時採取行動。我們在作的便是為客戶可進行風險分析的服務。
  • 科技跟產業的結合,必須在做中學、學中做,從中摸索資料應用的方式。目前的重心是放在資料計算上,計算越準確,對產地的幫助就越大。
  • 目前的業務包含熱帶水果種植和溫室蔬果的數據分析,但也逐步擴展到畜牧家禽產業,包括養雞和酪農等。但各類型的技術協助,思考模式很相近,都是從整個活動的行為流程來規劃數據採取的環節和項目,也就是把資料科學結合行為科學的分析。
  • 一開始是在宜蘭深溝村進行,想要解決巡田的問題,希望能夠透過自動化技術減少農民在巡田上所需的時間。但後來在與農民討論座談的過程中,猛然發現原來解決的方向錯了,因為不了解農民的工作模式和真正需求。後來會因此有所反思,思考這些模式到底是為了獲得技術開發的成就感,還是真正協助到農民。
  • 目前常見的模式是建立氣候偵測站、田間感測器,集結成資料庫,並運算出可以協助農民的數據分析。真正困難的關鍵在於如何讓「資料庫」能夠蒐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如何轉化專家知識,以及如何進行田間紀錄。在核對農民的田間紀錄時,常常發現與實際的行為有時間差,也造成資料蒐集和數據分析應用上的弱點。為此,我們也常常辦活動來跟農民溝通。
  • 後來發現產業要的不是巡田,而是能否幫農民賺到錢,也就是如何協助農民掌握從種到收、銷貨質量等市場資訊情報,並對應回來作耕作調整。以鳳梨為例,從種到收要18個月,我們實際參與農民的耕作歷程三年,才完整收集到相關的資料。玉米則只要三個月的時間,相對比較容易。只是,玉米的資料分析應用目前還沒有商業化,純粹是從學術上證明可行性。但鳳梨的數據分析就可以協助外銷和農民重新評估合適的採收期。
  • 我的體悟是,當我們常在計算並找到警訊點,卻沒有辦法在執行端提供對應的防治解決方案時,反而只是造成產地農民的焦慮和不安,也無法產生實質效益。因此,很重的一環是後面的對策方案如何能夠隨之建構和接軌。為此,可能必須延展資料蒐集和數據分析的活動,找到後面還可以銜接的可能方案。
  • 農業分析時,常常落入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端的觀點,並且為了減少中間環節的利潤剝奪而要求小農要學會很多事情,像是行銷包裝、電商、物流等。但實際上,如何協助這些小農盡快掌握到資訊,建立資訊透明化的環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想創造的風景是,如果有一天,台灣的農業可以透過科技應用而帶來更好更高的價值,那應該會是何種景象?
  • 其他影響台灣農業的重要因素還包括氣候變遷和農地分散的問題。台灣氣候逐漸暖化已經有明確的溫度線往北移動的狀況,造成許多農作物種植的分布區域開始改變。而在農地方面,對比國外的完整大面積農地,台灣農地常常會看到分割細碎或有建築物聳立其中的狀況,也影響實際的耕作行為。所以,國外的數據和分析邏輯很難在台灣直接應用。這些都需要有解方。
  • 從產品銷售上來說,國內的內銷會遇到產量多寡不穩的狀況,也高度影響價格起伏。我自己的客戶則多是進行外銷,我們的想法是,如果能夠有穩定的外銷通路,可以有效調節國內的產量,但關鍵在於如何跟國外市場接洽,也回應到國內作物的品質和規格控管能力提昇問題。
  • 以香蕉外銷為例,碰到的狀況是台灣非常會種,但是在面對日本市場的訊息回饋是,希望台灣能夠提供比較小根的香蕉,可以比較符合日本的顧客消費偏好。而在菲律賓市場,則是面對當地香蕉的品味比較穩定,但台灣供貨的品味則會有落差,不容易適應。因此,我們就必須協助農民如何穩定供貨質量,可以符合國外採購商的需求。
  • 數據科技的角色就是在協助農民將專家經驗,轉化為可以預測和推理的耕作策略。因此,我們的工作有三:透過資料提升穩定生產、以科技降低規模化生產所需的成本,以及創造可預測的耕採和行銷物流時間與因應策略,包括包裝和船期的安排等。

 

二、讓區塊鏈創造地方經濟循環   戀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劉湘國

  • 資料的真實性確保,不只是資料串聯之間的問題,而是資料本身在呈現和提出的時候,是否就能夠確保其真實性。一個假資料放到資料串連上,即便過程的串接不可更改,但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可信的資料。因此,資料的原始真實性,是所有確保資料可信度工作的基礎。
  • 台灣各種標章之所以會引發可信度質疑,並不是資料傳遞過程的竄改問題,而是資料生產和提供時就有真實性的落差,因而產生操作風險。所以,要如何應用新科技防止操作風險,這是我們首先想要做的事情。
  • 在農產工作上,農產履歷的目標就是在作產品真實性,但是否有作到產品真實性以外的功能,就值得商榷。像是農產品產銷上所遇到的產品產地確認問題。例如先前高雄金鑽鳳梨量產過剩而價格崩跌時,有慈善團體認購,但卻沒有辦法確認供貨端所提供的是否真的是高雄的金鑽鳳梨。其他像是水果出口外銷的產地驗證,也會有類似的盲點,反而無助於產地的獲益提升。
  • 除了產品的真實性,我們也常常忽略「產量的合理性」問題。某一地的一季產量真的可以達到市場上所宣稱的這麼多該產地之產品嗎?會不會因為品牌效益而產生非產地產品魚目混珠的現象?因此,我們如何在銷售購買時也讓消費者知道產地產量的資訊,讓消費者可以評估其產地來源的真實性。
  • 我們在阿里山有三個合作茶農,從無人機開始進行經緯度量測、定期航拍、比對單位面積的茶枝產量。台灣過去十五年來,技術上升但是平均產量是減少30%,因為受到氣候異常的影響。因此,當市面上有這麼多宣稱是某個價位的阿里山茶時,我們就要仔細思考產地真實性是否可能。
  • 當我們能夠從一開始就評估與掌握合理的產量多寡時,就有可能為市場提供正確的市場銷售數據。這就可以引入產業監控來驗證真實性的系統,驗證產品的真實性與產量的合理性。我們如果觀察國內的一些農產品採購網站,有些在採購數量上是沒有設定上限的。如果是這樣,消費者可能要思考他所買到的東西是否真的來自其所宣稱的產地。而我們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幫消費者確定他所買到的產品,一定是來自於那個產地。這之間的落差就要從產量和市場分配邏輯來檢證。
  • 台灣茶產業的高端市場,很容易出現產品混淆充斥的現象。銷售者明知道不是特定地方的高山茶,但是為了提高銷售單價而聲稱是高價的高山茶,而消費者卻沒有對應的檢證資訊。我們現在要去做的是代替消費者滲入整個茶的製程,確保來源和合理的產量,以網站的方式來彙整和呈現所有資訊。
  • 我們現在也跟一些大學在討論,跟經過認證的茶園和茶農合作,由學生去協助進行小包裝的販售。以前的推廣多是從生產者、轉譯者的角度去推,我們現在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讓消費者可以掌握所有資訊,也因此能夠產生產品信任感,讓消費者願意因此付出合理價格,生產者也因此可以增加收益。生產者增加收益的一部分,就可以成為地方幣的供幣基礎,像是嘉義幣。
  • 區塊鏈貨幣有兩個重要特質,一是認證,一是發幣。這種發幣跟比特幣不一樣,不是波動幣,而是以支付為目的的數位貨幣。向嘉義幣的撥幣對象就是撥發給前來買阿里山茶的消費者,直接用銷售利潤來產生回饋,而未來只要是嘉義幣的合作商家,持有嘉義幣的消費者都可以使用嘉義幣支付和抵用。這個目的是希望能夠引入嘉義縣外的消費者到嘉義縣來消費,幫嘉義的消費客群增量。一開始的效果不會很快,但如果做得好,因此產生產品的信任與認同感,未來可以擴展效益,帶動嘉義的休閒農業。
  • 一開始我們會導入智能合約的概念,也就是農民給嘉義幣不是給回饋,而是給消費者未來可以以嘉義幣繼續回到嘉義消費的獎勵值。消費者如果真的回到嘉義消費,這個獎勵就會成立;但如果沒有,系統在一定期間就會收回其所擁有的嘉義幣,因此形成一個期約值的概念。

 

三、為地方發電-推動台灣智慧綠能  台灣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總監 林冠年

  • 如果想知道全球因為發電而產生的排碳量,可以到下列網址上觀察:
    https://www.electricitymap.org/?page=map&solar=false&remote=true&wind=false
  • 如果想知道台電的電力使用資訊,可以到下列網址上觀察: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6&cid=404&cchk=8ccc1918-8cae-4f40-a2d0-b43454f4f218
  • 從歐洲目前使用綠能的多元來源可以看出,綠能的開發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方有什麼就用什麼。所以,我們認為綠能要回到地方才能獲得最大的發揮,這是我們目前在協助籌籌組「市民電廠」或「鄉民電廠」最大的原因。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完全複製其他國家、區域的發電形式。
  • 我認為核能終究會淘汰,現在值得考慮的是怎麼把火力燃煤的比例降低,用更多就地取材的綠能來加以取代。台灣雖小,但是對於電力的看法也是高度歧異的,大家對於核能的觀感也有很大的差異。
  • 以「陽光伏特家」為例,其所提出的民間參與綠能電廠投資模式,已經引發許多跨國資本的投資,尋求從台灣躉價補給的制度中獲得投資利潤,但也同時證明綠能具有投資效益。此外,這種透過設置綠能電廠換取投資效益的方式,也提供許多掮客仲介農地、不良耕作地,或建築屋頂來興蓋綠能換取售電收益的市場,卻也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引發許多爭議。
  • 花蓮太巴塱教堂先前曾提出屋頂漏水需要修繕,卻又苦於缺乏資金。因此在與團隊討論後,朝向以搭蓋太陽能版的方式,兼顧遮陽和從發電中取得修繕資金的效益。
  • 我們需要回到從解決生活問題、創造新的生活系統與價值、生活方式的角度來進行。例如愛心街賣車的形式,如果能夠進一步結合綠能和智慧裝置,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就有機會讓街賣車的接觸客群和行銷策略更加豐富,提高其附加價值。
  • 綠能的應用,不能只局限於能源議題的思考,而是要看能源如何與不同的新生活裝置相互結合,以及如何以此改善社會生活、帶來新價值。因此,要創造出低碳的生活方式,就必須重新看待地方資源,思考有哪些資源可以透過就地取材的方式加以利用。
  •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案例顯示,地方要邁入綠能設施並不難,台灣有多廠商已經陸續發展出非常成熟的技術和模組,地方只要有意願,其實很快就可以接軌上。而除了太陽能外,各種物質如何經過適當的處理轉換為能源,像是把可可果的油脂萃取為燃料再用來加熱烘焙可可果而創造循環經濟等方式,都是未來地方社區在邁入綠能領域時,可以多加思考的策略。
  • 英國的一個水力發電合作社案例顯示,透過社區集資所形成的水力發電系統,也會改變社區居民看待周遭環境資源的方式,並且為了更有效利用資源而產生更積極的資源維護行為。像是為了提升水力發電效益,社區居民會自主地去清理河川中的淤積和垃圾,從而帶動環境維護工作,也增加社區居民之間的社會連帶和共同活動。
  • 德國的牛糞生質能供暖合作社的案例,是以各農場的牛糞來產生沼氣熱能,再透過熱水管線供應各種設施提供熱能,以此解決在地的生活問題。這些相關活動也讓合作社重新創造出地方的多元合作網絡,甚至為了融資問題而與地方的信用合作社產生更緊密的互動合作關係。

 

四、翱翔天空的偏鄉物流   航見科技 執行長 張東琳

  • 無人機可以定義成「飛行機器人」,進行遠空代理任務,提供在現地為原本無法達到的場域進行服務。過去六年多來,我們在開發的是無人機的商業應用,之前接觸過很多想要我們透過無人機進行遠端偵測拍攝的工作,這彰顯了飛行的價值,也讓我們思考無人機可以對接什麼應用場域和價值。與飛行相關,「安全」就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過去在各個專案和專利中,都很強調如何讓飛行更安全。
  • 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從原本只看到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轉變為從整個UAS(Unmanned Aerial System)來規劃,從前端在現地的航空器飛行,到後端的資料整合與轉化,展現出更多具有可參考性的資料價值。
  • 無人機可以深入偏鄉的場域,將無人機結合醫療、照護、救難、遞送等等,我們以此發展出一套共享的模式,希望以此帶動破壞式的創新。在很多單位都會遇到想要建置一台無人機,但交貨完後業主單位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價值在於後面整個操作系統的規劃和實際運作。
  • 先前我們曾經跟水保單位合作,以無人機去調查水源地的水質。在我們原本的設定中非常簡單,就是起飛之後到達A、B、C、D等不同的地點去監測水質,並透過監測設備回傳數據。但是,光是起飛這件事,據說花了一周的時間,寫了很多報告才能夠獲准飛行。
  • 因為飛行是屬於航空,需要考慮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檢和除錯工作,所以很需要建置一個系統性的模組,幫助不同的單位來應用無人機、共享航線的價值。什麼技術可以支持上述的破壞式創新和共享價值實現呢?關鍵便在於如何進行遠端控制,並考慮不同的機種附載可以對應場域的需求。
  • 2018年9月,我們遠赴舊金山發表,從台灣控制在舊金山的無人機,並且完成起飛、自動巡航、定點降落等任務。這個方式是顯示出如何充分掌握無人載具的控制模式,並且結合資安措施來確保操作的安全度。
  • 另一個影響無人機飛行的問題,就是能否提供簡易的介面來操作。當操作介面過於複雜時,就會減少操作的效益,以及降低業主的使用意願。只是,在實際的操作上,飛行當時的天氣狀況、網路穩定度等,都會高度影響操作的控制掌握度,否則可能就會變成「放鴿子」,等不到無人機回來。因此,為了讓無人機可以具備商業應用價值,必須要全程的各種變數都能夠有對應的掌控策略。
  • 從應用價值端的架構來看,最頂端的是急難救助應用,國外的緊急應用價格大約在10,000~15,000美金左右。然後是延伸利用的資源和工程探勘與環境資源偵測,價格大約落在1,000~1,500美金左右。而在基礎應用上則是比較穩定的物流遞送和農業資材噴灑,價格大概在100美金左右。在商業模式規劃上,也可以透過這種定價策略來規劃對應服務內容和服務供給模式。
  • 在救難案例方面,今年四月我們與交通部合作,在阿里山區10公里直線距離的範圍,成功遞送蛇毒血清到地方山區的衛生室。這些血清每經過一段時間就要交換更新,以此確保血清的效力。但是遞送的路程非常遠,如果能改以無人機遞送,就能夠提高易達性。在這個案例中,因為涉及管轄權的單位不少,我們也針對每個單位的管轄範圍提供對應的權限,讓各單位可以適時監控與掌握無人機的飛行狀態和任務執行進展。
  • 我們現在在構思與討論的是5G的場域如何與無人機的垂直起降相結合。無人機在航行時可以非常穩定,但問題是在起飛和降落,尤其是降落時的安全性和機身穩定性操作。因此,為了讓場域可以結合5G的情境需求,可以採用多顆攝影機來監測,確保起降過程中能夠有更完整的視覺辨識和修正,形成更安全的起降環境。
  • 在郵務和物流案例上,則是讓我們反省如何引導技術使用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往往我們在原先的需求評估上,跟我們到場域時所遇到的實際需求,會有很大的落差。以郵政遞送為例,原本以為關鍵在於大型貨物的運送成本,但後來實際訪談才發現,比較常遇到的是一定要配送各種文件,像是帳單、指定配送文宣品等,這類的輕便小型郵遞物,不得不送卻每次配送都是耗費相對較高的配送人力成本。所以,在這類偏鄉所需要的,就不是能夠吊掛乘載高負重的大型無人機,而是輕便小型容易操作的無人機,能夠協助他們進行常態飛行配送。
  • 在偏鄉物流遞送上,目前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準備這樣的飛行遞送所耗費成本,是否真的比目前的一般物流配送成本更低?但是在評估成本時,我們必須一併納入隱藏成本,才能夠反映出實際成本。一般物流系統並不是只有配送車和司機,還包括支持配送的站點設置和營運、包裝分貨等工作。如果對應到無人機的隱藏成本,包括起降操作、耗材等,估算下來每次的飛行成本可以控制在新台幣200-250左右,這是我們目前的成果,後續還有提升改善空間,或是找出更多的飛行價值,讓這樣的航線營運能夠建立合適的商業營運模式。
  • 例如在左鎮,因為當地已有致力於無人機推廣和科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顯著地景特色的觀光資源,因此就與當地一起思考如何結合無人機航線來將地方風景結合不同的呈現方式,提高觀光價值。另外則是與當地的農特產品結合,像芒果田資材噴灑等,為當地建構出符合當地需求與條件的無人機應用方式。

 

五、以物聯網串起偏鄉的醫療合作網絡   健康聯網資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徐克宇

  • 從分布密度來看,扣除大型醫院不算,台灣所有的診所有1萬家,而台灣便利商店則是有1.1萬家,也就是每一家便利商店的周遭,平均分布著2家診所。這顯示出台灣的醫療網密度非常高。但同時,台灣也有250個「無醫村」,在直徑10公里的範圍內沒有醫生可以提供診療服務。而在偏鄉和原民部落中,例如司馬庫斯,當地的秀巒衛生室只有年輕且剛畢業的醫生派駐,往往要走非常遠的距離才能去看診。
  • 在台灣的醫療法規中,藥劑師必須親自對購藥者說明用藥方法,因此並不是用物流或黑貓配送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如何克服此一規定。這個配送用藥的問題,也是目前在推動偏鄉遠距醫療網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日本在2009年修改遠距醫療法,就是處理此一問題,而台灣的法令就還在尾隨其後。日本重新定義了「醫師親自問診」的「親自」行為,讓視訊溝通也成為「親自」行為的一種模式。
  • 物聯網的價值是創造智慧應用,其核心是以遠距的Online to Offline運作模式來改善部落和偏鄉的就醫困境,以此縮小城鄉的醫療差距。結合這種模式,可以讓原本需要頻繁到都市看醫生的行程,改成部分親自前往,部分線上看診的方式,就可以節省原本必須花費的交通往返和到院等待的各種成本。如果是對本來就行動不便的族群來說,不難想像這樣的模式能夠帶來多大的效益。
  • 從國際醫療的發展來看,在2000年通過遠距醫療法後,可以由保險支付相關費用。在2016 年有65%的企業提供員工遠距看病福利,2017年更有61%的醫療院所採用遠距醫療。因此,哈佛大學附屬醫院 利用遠距診療譲病人平均住院數由4天減少為2天。
  • 而在日本,1997年通過遠距醫療法後,2000年開始就可以由健保給付相關費用。其中針對特殊條件,包括位於離島或是偏遠地區的居民,在有緊急性的情況下,或是病情穩定的慢性疾病患者,以及無法接受面對面治療的患者等,都可開放遠距離醫療,現在更擴大到部份病症在都會區的診斷和送藥。
  • 在台灣,平均住院病患的住院天數是8天,這也是造成台灣醫院雖多但常常一床難求的原因。如果能夠我們能夠將占床率從8天降為4天,意味著有兩倍的人可以使用病床,有需要時可以取得住院病床就不再那麼困難。
  • 目前在台灣允許遠距醫療的偏遠地區範圍,包括:居住在偏遠地區或離島的國民 (原有16縣市53個鄉鎮,再放寬約40個偏鄉地區),以及在急迫情形需立即接受醫療處置之特殊狀況:重大災區,在海外差旅的國民。
  • 在原鄉地區,平均每萬人的醫生數是89位,而全國的平均是19.42位,原鄉地區的平均醫生數只有全國的三分之一,護理人員也是,因此要就醫是非常困難的。而根據衛福部的調查,原鄉地區最常見的疾病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以及腦血管疾病,而且其發生率較全國平均值高 50%-200%。因為平常看診不容易,所以常常是小病忍成大病,大病變急病。所以,如果能夠在小病階段就能夠提供合適的診療,協助其回復健康,就會減少對於急病時的龐大醫療資源需求。
  • 從潛在的醫療市場來看,台灣的醫療水準是亞太第一、全球第三。台灣的治療費是北美地區的十分之一。如果能夠讓台灣的醫療接觸更國際化的市場,以及回應台灣在地的無醫村問題,這是我們做為健康聯盟和社會企業所想要達成的社會貢獻。
  • 但我們先要重新省視醫療的概念。醫療不只是侷限於「診斷後拿藥」的做法,還需要去思考促進健康、疾病預防、特殊保護、早期診療,和復健等工作,這些醫療工作大多不需要用藥。我們可以用此來改變對於偏鄉醫療需求的認知,超越一定要有具體疾病和用藥需求的服務範圍認知。
  • 另一種情況是,在國外的台胞面對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狀,例如感冒發燒流鼻水等,這些病狀都已經有非常多的成藥可以對應,不需要經過醫生開立處方簽。如果能夠透過遠距視訊的診斷諮詢,告訴對方可以購買含有什麼成分、多少劑量的成藥,這樣可以大幅降低人在國外不知去哪看醫生時的焦慮,同時也能夠讓自己做到預防。這也是我們的品牌為什麼較「醫生馬上看、馬上看醫生」,要讓大家知道,當已經出現微幅病徵時,就應該要及早看醫生,並且透過線上視訊的模式獲得適當且及時的看診管道。
  • 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建置一個系統,讓大家從「下山看醫生好困難」變成「點點手機就能問醫生」,減少大家對於看醫生很麻煩的認知。尤其現在很多偏鄉長者還不太會用手機,所以需要再有一個層次的轉換。目前我們的模式是結合原鄉的文化健康站,以及偏鄉的衛生所或社區照護據點來進行。因為這些據點已經都有非常穩定的網路,而且也有很好的影像設備和照護原,很合適作為遠距診療時的空間。
  • 目前我們也結合原本就已經在進行偏鄉巡迴醫療看診的醫院,共同推動這樣的遠距診療活動。偏鄉巡迴醫療的時間不多,常常很半年才會去一次。有了據點之後,每周都可以由醫院的醫生進行遠端的診療詢問服務,而不用被巡迴醫療所需的人力和交通成本所限。但目前也在規劃未來可以結合物聯網的設備,像是健康手環、健康存摺,或是結合個人身分辨識的專屬資料庫和健康診察設備,讓照服人員幫來做健康檢查的居民作紀錄,為地方居民建立起長期專屬的個人健康資料,讓醫生可以進行持續性的掌握和追蹤監管。
  • 另外,我們目前也結合企業作智慧量測設備的捐贈,包括眼底鏡、血糖計、尿酸/膽固醇、血壓計、耳溫槍、多功能體重計等等。這些進行遠距醫療據點有了這些設備,就更能承擔起偏鄉智慧照護的功能。
  • 整體來說,遠距智慧照護的效益包括:以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為主功能提升偏鄉醫療照護、整合IOT及AI,達成及早發現病徵和精確轉診就醫、解決缺少專科醫師資源的問題、避免延誤就醫造成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就醫成本,以及可以整合縣政府老人健檢的服務。我們希望未來是能夠建立起「以病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和醫療服務」,透過智慧設備和資訊流通,形成智慧健康照護的合作網絡。
  • 八大電視遠距醫療專題:

遠距醫療障礙 專業科別難做診斷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fdWG1kwao&feature=youtu.be

受限網路品質 偏鄉通訊看診艱難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k29b_p6v4&t=1s

改善城鄉差距?檢視遠距醫療成效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CetuLJUOw

支援海外.山難 保險投入遠距醫療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3O05CIAgZc&feature=youtu.be

無人機快速投藥 無醫村救命關鍵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OVp5CAdv0

地方創生各部會政策計畫資源內容

  1. 地方創生提出以來,受到跨領域各層級和各單位所關注。如何整合相關資源應用,共同推展創生行動,也成為地方政府和各界行動者的關切主題。

特別是對鄉鎮市區層級的地方公所來說,在財政收支劃分體系下,必須高度仰賴縣市與中央資源才能推展策略性工作,因而更必須關注中央所能提供的資源項目與內容。

換言之,各部會有哪些政策資源與地方創生行動相關,各項政策計畫的推動目標、申請方法、補助內容等,直接關係著地方如何思考哪些創生工作有機會獲得部會資源補助,又該如何加以爭取和配置。

對於有心想協助公所籌劃創生計畫的專家顧問來說,如能充分掌握這些計畫資源的內涵,也才可以協助公所共同思考可能的行動方案。

基於此,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以行政院所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為基礎,針對整合部會計畫資源所提出的11個部會37項政策計畫資源加以蒐集和整理,並以國發會地方創生專頁上所提供的各部會計畫核定本為主要資料來源,盤點各項計畫資料並加以摘要整理,希冀能有助於各界在研擬地方創生計畫時加以參酌和應用。

為方便各界使用,政策計畫資源手冊以A4尺寸編輯,在目錄頁中以各部會所涉及計畫為主要分類項目,並簡要標註該政策之主要目標和頁碼,點選每頁左上角的「回目錄頁」,即可回到各項計畫列表,希望能夠更便於大家的使用參照。

地方創生不只是創造產業來提供地方就業機會,更是地方自治的新挑戰。

地方公所如能在這波地方創生的推動過程中,掌握地方的問題面向、凝聚在地共識和行動力,進而熟捻於中央與縣市各相關資源的調度和整合應用,將能大幅提升地方自治與公私部門共治的能力。

祝福大家創生成功。

部會政策資源整理資料手冊(點此下載

各部會相關創生政策計畫資源應用特性簡表(點此下載

行政院核定地方創生各部會相關計畫(點選各名稱可連結到國發會網站下載政策原始文件),相關資料亦可參見國發會網站

部會 計畫名稱 主要目標
交通部 (1)     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 透過整合先進資訊及通訊技術於交通基礎設施與車輛設備內,提升交通安全與順暢、增進民眾交通機動性降低交通運輸之環境衝擊為目的。以系統性方法及整合性智慧運輸策略,專注解決民眾面臨交通壅塞、偏鄉交通不便及交通安全等課題。
(2)     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公路系統) 依生活圈建設理念,配合都市發展及運輸政策,規劃完整之生活圈路網。
(3)     公路公共運輸多元推升計畫-完善都會區末端及偏鄉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計畫 「提供優質多樣性的公共運輸服務,滿足民眾各型態的旅運需求」、「掌握公共運輸各種行車資訊,並提供多樣化加值應用,增進民眾搭乘意願」、「結合中央、地方與民間之資源,透過多元合作模式及行銷方案促進公共運輸發展」。
(4)     Tourism 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策略 開拓多元市場(客源市場與郵輪市場)、活絡國民旅遊、推廣體驗觀光、發展智慧觀光(推動台灣好玩卡與智慧旅運)、輔導產業轉型等。
文化部 (5)     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 藉由保存文化、發展地方知識及重建藝術史,深耕地方文化,確保文化多樣性,並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角度切入,活化區域文化資產、完善文化設施、建構臺灣藝術史,達成區域內優質文化服務的提升。
(6)     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以「厚植多元文化能量,營造協力共好社會」為總目標,其下有三個分項目標:
1.擴大藝文扎根,建構文化價值;
2.促進多元參與,創新城鄉發展;
3.分層輔導培力,強化行政動能。
(7)     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第三期計畫 有系統推動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讓社區、居民、青年新世代可以親近規模各異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並強化人才培育及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的核心價值,進而在兼顧性別平等前提下,落實多元族群的全民守護文化資產網絡。
(8)     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 擴大引動民間單位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科技,協力推動在地知識、原生文化、常民記憶的保存、轉譯與活化應用,發展「國家文化記憶」內涵,建構具台灣文化識別性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共享平台機制,以作為知識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及觀光體驗持續發展之基礎。
教育部 (9)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實踐其社會責任。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鼓勵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系科、跨團隊或跨校串聯之團隊,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增進學生對在地認同,進而激發在地就業或創業。
(10) 營造休閒運動環境計畫 普及運動設施及場地,利用水岸、綠地、高灘地等既有資源,配合步道、自行車道等整體規劃,結合保育、生態與休閒,建構優質體育運動休閒設施,滿足國人運動休閒需求。
客家
委員會
(11) 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 1.完成客家聚落空間保存及發展再利用階段性建置;
2.加強客家人文歷史資產調查及修復名人故居歷史建物;
3.完整建構國內客家文化接觸據點及館舍聯營網絡;
4.達成活化客家既有館舍經營輔導機制;
5.建立館舍、設施長期營運機制。
(12)  客家文化躍升計畫 順應國際文化多樣性潮流,結合傳統與現代客家文化元素,透過文化資產、文藝發展、知識體系發展、人才培育、建立交流研究中心等工作,提升客家文化發展應用潛力。
(13) 客家浪漫臺三線計畫 打造臺三線豐富的人文、生態、產業,啟動客家文藝復興,帶動青壯人才回流或移居,再造客庄新生命。
原住民族委員會 (14)  原民部落營造 以設立文化健康綜合服務據點「部落之心」為核心目標,整建部落公共服務據點,整合長照、托幼、課後照顧、數位學習站等功能,成為原民公共生活的據點,同時推廣數位經濟與健康應用服務,整合原住民族數位資源,運用網路帶動部落經濟發展與健康照護。
(15)  原住民族部落特色道路改善計畫 補助各地方政府改善原住民族地區特色道路,通暢部落產業交通命脈,以提升原鄉道路品質,促進經濟產業發展。
(16)  原住民族經濟產業發展4年計畫 1..蒐集及分析經濟產業現況,以確立發展方針;
2.根著人才挖掘及培養,以創造經濟產業發展動能;
3.結合在地人文地產景,以型塑經濟產業發展品牌;
4.連結資通訊科技應用,以加深發展面向廣度;
5.強化資金投融資管道,以建全商業模式結構。
(17)  部落之心示範點建置補助計畫 以原住民族文化為發展基礎,整合長者照護、學童課後照顧、幼兒族語托育、數位運用機會等相關服務,以興、修(整)建方式建置具原住民族傳統建築特色及文化意涵之綜合服務中心。
勞動部 (18)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 由各具備社會公益性質的人民團體提案,經過政府部門遴選後補助執行,創造失業者在地就業機會。
(19)  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利息補貼及創業協助 提昇我國婦女、中高齡國民及離島居民勞動力參與率,建構創業友善環境,協助發展微型企業,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創業貸款利息補貼、創業陪伴服務及融資信用保證專案。
農業

委員會

(20)  農村再生第二期(105至108年度)實施計畫 有計畫及系統性的推動農村 整體再生發展,以照顧全國農漁村及農漁民:提升農村人口質量、創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所得、改善農村整體環境。
(21)  漁業多元經營建設計畫 有系統逐年辨理漁業經營調適與發展,以制定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之政策措施。建立優質養殖漁業;營造優質漁港;以符合歐盟等國際衛生標準,建構現代化多功能、高效率及高品質之漁產運銷通路,供應消費者安全的漁產品;及提升養殖水產品衛生安全及增進國際競爭力,落實養殖管理,並推動產業升級之目標。
國家通訊傳播
委員會
(22)  普及偏鄉寬頻基礎建設計畫 1.Gbps 等級服務到鄉;
2.100Mbps 等級服務到村;
3.擴展 Wi-Fi 熱點頻寬;
4.強化偏鄉 4G 基地臺建置;
5.建置原民部落之戶外免費無線寬頻;
6.建置應用平台並介接教育部課後照顧數位學習。
經濟部 (23)  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 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協助國內中小企業知識布局,並期望運用研發成果扶植產業體系,促進臺灣經濟發展。依據申請的研發計畫之屬性,分階段提供不同額度之補助經費,促進中小企業進行創新活動。
(24)  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 協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擁有更為充沛之經費得以辦理在地特色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之推動,帶動中小企業積極投入在地特色產業之研發。
(25)  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 形塑城鄉新風貌,建構具「文化、綠意、美質」環境:
1.營造優質生活環境,打造樂活水岸風貌;
2.串連水陸環境,活絡在地文化與觀光遊憩產業;
3.改善水質污染、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發展永續生態環境。
(26)  推動中小企業跨域創新加值計畫 協助中小企業運用科技加值、服務創新改變營運模式,建立新商業模式並形成創新風氣,帶動中小企業彼此相持成長,建構中小企業跨域整合生態體系,以帶動未來新事業、國際新潛力、區域新經濟之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27)  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 分為「強化地方工業區公共設施補助方案」、「設置平價產業園區補助方案」、「推動城鄉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計畫」與「提升加工區用地效能創新產業升級計畫」四大分項計畫。
(28)  臺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 以經濟部所提出之「創新經濟、樂活台灣」為總體目標,並希望利用設計進行產品加值,提升產業軟實力。
(29)  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 協助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增進就業機會、協助業者結合創意、文化元素,開發產品、場所、服務、活動之創意商品或服務,進而創新經營模式,提升經濟活動之附加價值,拓展新商機。
(30)  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 強化全臺如智慧城鄉等物聯網應用發展、網路智慧生活應用示範場,促成智慧生活普及。
衛生
福利部
(31)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 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服務體系,發揮社區主義精神,讓有長照需求的國民可以獲得基本服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安心享受老年生活,減輕家庭照顧負擔。
(32)  公共服務據點整備之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 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機構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建立關懷社區,期能提升具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33)  建構0-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 政府運用資源透過非營利團體公共參與管理的方式,管控收費以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托育服務,支持家庭得以安心育兒。
(34)  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 均衡偏遠地區醫療人力之分布,提升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居民、醫療照護之可近性及品質。
(35)  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 銜接前端初級預防功能,預防保健、活力老化、減緩失能,促進長者健康福祉,提升老人生活品質。向後端提供多目標社區式支持服務,轉銜在宅臨終安寧照顧,減輕家屬照顧壓力,減少長期照顧負擔。
(36)  (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部落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建立因地制宜健康議題,提升社區健康促進識能;並建立以人為本、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導向之部落/社區健康營造平台。提升整體健康照護政策服務利用涵蓋率,增進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民眾之健康維護與促進。
內政部 (37)  城鎮之心工程計畫 針對過去承載地方生活的鄉鎮市核心地區中的各項公共開放空間及服務設施,推動城鎮整體再生工程,重塑鄉鎮市核心地區原有的生活機能與活力,打造讓人民有感的舊城新風貌。

 

其他與創生活動相關之部會計畫列表

部會

政策計畫

文化部 補助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文化創意產業補助計畫
內政部 花東養生休閒及人才東移推動計畫
經濟部 推動中小企業城鄉創生轉型輔導計畫(SBTR)
推展創生在地創育國際計畫
臺灣OTOP產品設計獎
城鄉在地經理人
農委會 百大青農輔導計畫
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
(南部地區)青年共創產業輔導平台
農村社區農糧產業活化計畫
客委會 推動特色產業人才培育及創新加值計畫
推動客家文化及產業設施活化經營
科技部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新作坊
教育部

青發署

青年參與社區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
青年好政聯盟 policy talk

第12屆董事及監察人

第12屆董事及監察人名單

  • 董  事 長∥蔡復進∥專家(高雄市前副市長、前農業局長) (農委會遴聘)
  • 常務董事∥林家榮∥農業委員會國際處處長(農委會遴聘)
  • 常務董事∥陳鑫益∥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農委會遴聘之捐助單位代表)
  • 董       事∥莊老達∥農業委員會企劃處處長(農委會遴聘)
  • 董       事∥陳怡帆∥農業委員會專門委員(農委會遴聘)
  • 董       事∥彭克仲∥屛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教授(農委會遴聘)
  • 董       事∥高明帕桑∥桃園市政府漁牧科科長(農委會遴聘之捐助單位代表)
  • 董       事∥周師文∥七星農田水利會會長(農委會遴聘之捐助單位代表)
  • 董       事∥張嘉玲∥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 董       事∥吳勁毅∥花蓮縣文化局局長(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
  • 董       事∥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榮譽教授(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
  • 董       事∥郭章信∥嘉義大學植醫系教授(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
  • 董       事∥楊明憲∥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
  • 董       事∥黃徹源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代表 (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
  • 董       事∥黃旭宏∥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代表(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
  • 常務監察人∥林源泉∥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之捐助單位代表)
  • 監  察 人∥林世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會計室科長(農委會遴聘)
  • 監  察 人∥陳錦倫∥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之捐助單位代表)
  • 監  察 人∥張宴薰∥經濟部(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之捐助單位代表)
  • 監  察 人∥蕭光宏∥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農村發展基金會聘任之捐助單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