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牽涉面向廣,其中的元素又與我們最切身相關卻常常被忽略的食物及農業系統息息相關,如何透過各界的參與,讓食農教育之推動成為型塑全民食農素養的重要工具,培養關注農業、土地及具有飲食意識及選擇能力之公民,正是食農教育蓬勃發展之際,基金會舉辦交流會的目的。「食農教育推動交流會」透過討論台灣食農議題及內涵,並借重各界先行之豐碩經驗,共同來思考國內食農教育推動的長期發展方向。同時,立法作為一種手段工具,在食農教育法草案正在多方討論之時,究竟該以上位指引的高度,從鼓勵的角度讓食農教育的推廣能遍地花開,抑或是從管制、限縮的角度來思考,需要更多的討論與對多元觀點的包容。
與會民眾盼望能在食農推廣的道路上共同努力,開展出具台灣特色的食農教育。
農政中心副研究員陳玠廷認為食農教育是面對社會長期發展不均來縫合裂痕的策略,也是陶冶現代公民飲食素養的重要工具,他進一步指出食農教育不會是有機農業教育,不應該是教條式的告訴你只能消費有機,或只告訴你關於有機農業的好、汙名化慣行農業。比較理想的方式,是把決定權透過食農教育交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具有充分資訊、理解的前提下,具有辨識的能力,從而讓消費的決定權回到自己的手上。完整文章請參考:https://goo.gl/bKDSP6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鍾怡婷長期關注如何促進城鄉共好關係的搭建,她表示食農教育的推動,首先應該思考台灣食農本身的特色為何?並透過食農教育的實踐將城市與鄉村重新連結在一起,讓社會肯認農村生活的價值。翻轉價值觀很重要,同時在立法的層次推進,透過政策面的鼓勵跟指引也是必須的。在翻轉價值、重建關係的過程中,如何讓消費者的角色不只是消費,他們也正嘗試透過「農事天」以援農為主的農事體驗計畫,讓消費者跟著農民一同參與農務勞動的過程。她更提及曾在豪雨中,與認養台南東山荔枝果樹的股東們共同搶收荔枝的難忘經驗,透過參與式的勞動過程也讓消費者對於生產者面對的自然挑戰更有感受,這也是現代食農教育的重要價值。
興大有機市集的經理人楊文仁則分享,從市集長期的消費者教育經驗中反思到單次、體驗性的食農活動成效有所侷限,因此開始調整食農教育的推動方式。除了市集的體驗性活動外,也開始結合生產者的資源和經驗,進入校園進行長期性的教育扎根,雖然這樣的作法需耗費更高的成本,但讓學生有系統地認識農業生產及相關環境議題,再輔以種植及照顧作物生長的親身經驗,儘管最後他們發現學生因菜園的抓蟲過程太辛苦而不想再種菜,但總體而言也變得比較不偏食。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楊文仁分享市集近年在小學、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的經驗。
多數人一定都同意小學是食農教育推動最重要的階段,也是相對其他學習階段更有彈性及容易影響學生的時期。新竹埔和國小、台南官田國小、高雄龍肚國小都在各自的資源跟關注上投入許多心力也有具體的影響。
新竹埔和國小透過精算食材及不斷的教育宣導落實校園午餐零廚餘,不僅可以提供每週一次有機午餐及豆漿,平常的四天也都是一餐超過10種蔬果食材的健康餐點。吳柚校長提到即使學生到校外參加體育活動,校工也會把營養午餐送到現場,讓孩子們吃到健康營養的中餐,同時在校外也如常地自備茶水不購買飲料,對比其他學校休息區充滿便當盒、飲料和滿滿廚餘,埔和國小將食農教育確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上。
新竹埔和國小以精算廚餘開始,讓偏鄉學童有食用有機餐的機會,培養孩童健康力。
林保良校長分享官田國小透過自編的食農教育教材,同時結合農會、地區農業前輩的專長,成為老師進行食農教育的助手;農事的部份,就由農夫老師來指導學生,學校老師隨堂維持秩序跟學習。官田國小透過將食農教育納入成為學校本位課程,融入文學、美術等課程中的學習,有系統、完整的推動。
龍肚國小黃鴻松主任則是不斷思考著如何拉近年輕世代對於鄉土的情感跟認識,讓從反水庫運動所凝聚的社區意識及鄉土關懷可以代代相傳,因此龍肚的食農教育結合客家文化、祭儀及四時節氣外,有耕作、有稻田音樂會、農村運動會、也跟孩子們談農地買賣、糧食自給的議題,希望讓孩子對於鄉土有更全面的感受跟關注。
看到小學食農教育的蓬勃發展,現場參加者也進一步提問食農教育對學生的長期影響。官田國小提到與官田國中有合作九年一貫課程,讓學生到國中之後仍能繼續被影響;龍肚國小則會固定邀請畢業生回來參加學校的插秧活動,也有幾位學生也放棄在外工作的機會,回到美濃從事農業工作;埔和國小吳校長則發現到畢業生回學校聚會時,一樣會遵守規矩不將含糖飲料帶入,會快快在校外喝完,雖然他們還無法拒絕飲料的誘惑,但是仍會遵守學校的規定。
現場與會民眾踴躍提問,和分享人交流彼此對於食農教育的不同看法。
食農教育的學習效果以及態度、習慣的改變,會不會隨著年齡越大越困難,這也是現場參與者關心的問題。從羅東高商餐飲科以及台北教育大學學生自主成立的灶腳工作室的經驗,似乎關鍵在於年輕人有沒有機會沈浸其中,以及從自我關注找到切入及行動的可能。
羅東高商餐飲科成立時間只有短短五年,不但在高職餐飲科的發展上有亮眼的成績,也以食農教育作為發展特色。老師們自主成立的農學工作坊,目前已有20位跨科系的老師參加,透過共同學習,將食農的內涵融入國文、歷史、地理,及技術科目等各科中。同時學校也規劃了食農教育學程、社團,以及鼓勵微型創業的誠實食品實驗室,讓餐飲科系及其他學生都能多方的接觸與進行食農相關的學習。簡瑛欣主任說學校規劃一到三年級完整的產地見學主題,更要培養餐飲科學生對於食材、風土的認識,讓跟醫生一樣穿白袍的未來廚師們,可以在餐飲上為社會把關「食」的健康。
相較國外大學多有廚房設備,國內宿舍則鮮少有煮食空間,更多有禁止使用明火及功率過高電器的規定,並不友善想開伙的學生,灶腳工作室的成員認為要根本解決食安問題,要從培養自煮自食的能力開始,他們透過畢業專題製作的機會,爭取到校內的閒置空間開始共煮廚房的嘗試。他們從一次性活動的料理工作坊,到自設廚房,甚至畢業後繼續將他們的經驗與主婦聯盟基金會合作,針對年輕人的飲食關注開設一系列的課程。分享灶腳經驗的張宇忻特別強調,對他們而言食農教育是過程、是方式、也是信念價值的實踐。
食農教育不只在學校系統,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種種的機會跟可能。
作家番紅花便提到雖然學校是推動飲食教育的重要場域,但「家庭」才是影響孩子一生飲食習慣的最重要環境。她觀察到很多父母在孩子襁褓幼兒時期很關心他們飲食,但到了小學階段之後關心的卻只剩下課業成績。為了影響父母,她今年嘗試規劃「菜市場的文學課」以中小學生為目標,帶他們逛市場、閱讀並討論《老人與海》及《國宴與家宴》兩本文學作品後,再透過親手料理,讓孩子們可以感到飲食之美與樂。
知名親子作家番紅花分享家庭食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食農教育帶入家庭的各種方式。
而食農教育更可以落實在一般企業,為了讓員工在忙碌之餘可以吃到友善環境的食材,也落實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豐藝電子除將員工餐廳改造成以友善小農農產品、米食、永續漁產為主要食材的健康餐廳外,更透過蔬活合作社、Kimi小舖固定經營每週兩次的小農市集,讓員工可以在公司就能買到安心的食材回家與家人分享,讓健康飲食的推廣從公司拓展到家庭。
台中的七喜華美社區廚房則從剩食的再利用及社會照顧著手,廚房的主要食材來自跟市場攤商收取醜蔬果及格外品(過大、過小、過熟、略有受傷)等不再販售但仍可食用的食材,經過簡單整理、烹調後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以自由定價的方式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在地來此吃飯。廚房外側的共享平台也提供歡迎鄰居自取的蔬果。七喜廚房負責人廖佳倫分享時特別強調在社會實踐的同時,讓餐廳可以好好生存是最基本的,這樣才能穩定持續地將「讓食材不浪費、社區共好」的想法落實,慢慢扭轉大眾對於「剩餘」的刻板印象,讓蔬果與人都找回自己的價值。
對於飲食的關注,除了校園到民間組織的積極投入外,食農教育法立法後的主管機關農委會也透過工作圈的方式將相關的單位部門拉入,凝聚彼此對於食農教育推動的認識及默契。各區的農業改良場因為具有區域性農業輔導推廣的經驗,也將在區域食農教育推動中扮演整合的角色。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林勇信提到改良場的資源包含專業研究人員、推廣人員,並有栽培技術、課程規劃諮商的能力,同時連結農民、農場、及農民團體,這些都是改良場在食農教育推廣上可以提供的資源。桃改場的戴介三助理研究員則提到他觀察學校推動食農教育在種植的部份比較需要協助之處是,對於季節性的作物要種什麼、病蟲害防治,以及堆肥、栽培等一般的技術問題,改良場的角色就可以整合相關的資源,連結區域性的農會、專業農民、在地組織、及改良場的退休技術專家等資源成為區域的輔導平台,也藉此拉近學校與在地人事物的連結。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林勇信分享近年農改場在食農教育上的工作項目與未來展望。
長期推動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的與會者江慧儀也分享她擔任校園種植推廣計畫的評審過程中,發現到很多學校在種植計畫的預算中編列很高的化學肥料、土壤的經費,但若從教育目的來著眼,她建議生態農業或循環農業,可能是校園種植比較適合的方式,也可以與其他學科結合。
食農牽涉到生產、飲食的各個環節,如何透過穩定的商業模式運作,讓食農推廣組織及綠色餐廳得以生存,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經理人黃俊誠及本次交流會的主持人之一景文科技大學旅遊管理系顏建賢教授都特別關注食農推廣的永續發展。因此水花園市集的經理單位「台北市文化協會」在市集經營之外,也開始了綠色餐飲指南的計畫,長期將透過發表綠色餐廳指標、建置綠色餐廳資料庫,讓消費者可以更容易的找到綠色餐廳,綠色餐廳的固定採購也會讓友善環境的生產者得以更穩定的生產。顏建賢老師則提到食農是一門好生意,在未來需要更務實地思考,究竟如何才能讓好的商業模式成為支持食農教育推動的助力。
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謝志誠教授與台灣農業推廣學會理事長方珍玲教授,和與會民眾交流食農教育永續推廣的核心價值與多元可能。
「共好時代-食農教育推動交流會」開啟了各方利害關係人聚集討論的第一步,期待未來各界可以持續有更多的交流對話。主辦單位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謝志誠教授也提到,食農種子師資的培訓是食農教育得以永續推廣的重要一環,藉以讓各方關心者得以連結及建立平台,而這是本場交流會之後,參與的夥伴們可以繼續討論與努力之處。